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急诊科医生的日与夜! 记者蹲守“沉浸式”记录他们的24小时

2023-08-19 22:15:24 来源:信息时报

病痛不分时间,急诊不舍昼夜。急诊急救,24小时×365天,不眠不休。他们,争分夺秒,只为与时间赛跑。他们,日夜颠倒,时刻与生死较量,他们是一线急诊人。在广州,约有144间120急救网络医院,24小时不熄灯、不"打烊";无数名急诊医生,日夜不间断,守护群众生命健康。


(资料图)

今年8月19日是我国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值此之际,记者走近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跟随120救护车出车,蹲守急诊诊室、抢救室、重症监护室,“沉浸式”采访急诊科医生的24小时,报道一线医生在紧张繁忙的医疗工作中,如何在治愈疾病的同时,抚慰患者心灵。

文/信息时报记者 张漫 见习记者 刘丽莹

图/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郭柯堂

【早晨8点】

120生命热线响铃

“3分钟内出车、4公里急救半径”

“您好,华南农业大学附属小学有一名老人摔倒,需要120急救。”7月27日早上9时许,随着120急救电话响起,刚刚上班1小时的急诊科外科医生刘文凭,收到了120指挥中心发出的救护车出车通知,他立即把手头的病人交给其他医生,匆忙走上救护车。“120救护车出车,主要负责医院4公里范围内的患者急救,要在接到通知的3分钟内出车。”

一支专业的120急救团队由1名医生、1名护士、2名担架员、1名司机组成,医生无疑是其中的“主心骨”。由于患者疾病各有不同,120急救电话接线护士会根据疾病类型,通知相应的急诊医生。摔伤、车祸、肾结石等一般会由外科医生出车;昏迷、晕倒、胸痛、肠胃炎等则多由内科医生出车;14岁以下儿童急救由儿科医生出车;孕妇急救则安排妇产科医生出车。

不到20分钟时间,120救护车便赶至事发现场——校园花坛旁,意识清醒、着装整齐的阿婆,已在家人陪伴下静静等候。问询、检查、评估、处理……刘文凭简单急救后,便将老人带回医院。他告诉记者,“患者今年70岁,在坡道上散步时突然头晕跌倒在地,右前臂骨折,现场简单进行了固定,但头晕原因以及是否有其他看不到的损伤,回医院后将做进一步检查。”

华南农业大学附属小学有一名老人摔倒,120医生赶到现场后迅速急救。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 摄

老人情况稳定,本可以休息一会儿的刘文凭,大脑却在不停地思考,“低头的那几秒,我在计算出车时长,判断这个时间段诊室忙碌情况,估算出车前看诊病人检查何时出结果。”车刚一停稳,刘文凭便健步如飞地赶回急诊室坐诊,护士与担架员则默契地将老人抬下救护车,带至候诊区。

上午9时52分,出车近1个小时回来,急诊输液区已坐满了病人。在没有出车安排的时间里,医生也不能闲下来,那些主动来到急诊室看诊的病人,同样由当天120出车医生负责救治。

【中午12点】

80岁母亲忧心儿康

“您女儿不严重,我们医生能搞定!”

中午11时30分,急诊内科医生周幼芬已在诊室连续坐诊3个多小时,“上午总共看了25名病人,一部分病人解决了问题,已经回家;一部分病人在做检查;还有一名心衰的老者上午10点半来,病情较重,中午12点左右可以转到心内科住院。”周幼芬说,一般病人来到急诊看诊,护士会根据病情轻重初步分诊,一级是濒危病人,二级是危重病人,三级是急症病人,四级是一般病人。一二级直接送入抢救室,由专门医护负责救治;三四级则引导至诊室,由当天负责120出车的医生接诊。

在急诊,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病人接踵而至,也源源不断地有“旧”病人转出。“这里更多的是疾病紧急处理、中转分流的地方,为了将医疗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遇到非急症病人来急诊,我们会引导至门诊就诊;遇到急症病人,能在诊室解决就回家的,不会转到抢救室;遇到危重症病人,在抢救室缓解症状、完善检查后,会通知相应科室收治入院。在上个季度,急诊抢救室平均滞留时间只有3小时20分钟。”

潭村地铁站,一名女子晕倒,120急救团队迅速赶到。信息时报记者 张漫 摄

距离中午12点还有3分钟,内科诊室暂未有病人,本打算快速吃口午饭的周幼芬,接到了当天第一个120出车任务。“潭村地铁站,一名女子晕倒。”护士通知的话音刚落,周幼芬便走出诊室踏上了救护车。当急救团队带着担架、急救物资赶到地铁站站台时,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女子虚弱地横躺在凳子上焦急地哭泣,“我没事的,你都80岁了,不用赶过来。”她带着哭腔对手机另一端的母亲反复强调着。确认患者无恙后,周幼芬接过手机,对老人说:“我是医生,请放心,您女儿的情况不严重,我们能搞定,不用过来。”

120急救医生查看患者情况。信息时报记者 张漫 摄

急救团队将女子带上救护车,不到半小时,这趟120出车便结束。“病人胸闷症状轻微,生命体征平稳,考虑是没有吃早饭引起的低血糖,现场稍作处理便带回来进一步检查。”周幼芬表示,如果遇到病人情况严重,120出车时间会比较久,比如前一天出车,到现场时病人已没有呼吸心跳,抢救半个小时才恢复,整个出车花了2个小时。

下午1时许,周幼芬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到医生休息室准备吃午饭。过了一会儿,刘文凭也抽空来到休息室。“现在没什么患者,能轮流吃口饭,休息一下,就挺好的了。”10分钟,刘文凭吃完饭,简单喝了口水,又回到诊室开始下午繁忙的工作。他说,急诊科医生都习惯了快速吃饭、少喝水。“忙的时候,我试过早上8点上班,只喝了一口水,10个小时连轴转,直到下午6点下班,才吃上午饭、上第一个厕所、喝第二口水。”

【下午2点】

救护车车厢内超38℃

“额头已渗出汗珠,心里想的只有病人”

下午2时52分,急诊科接到急救电话,一男子出车祸。38℃的高温天,车厢很闷热,虽然空调已经启动,额头渗出汗珠的刘文凭,却沉思着到现场后该如何处理。

在120急救医生的搀扶下,车祸受伤的男子穿上掉落的鞋子。信息时报记者 张漫 摄

现场,小轿车与电动车车主相撞,初步检查没有明显的外伤。在刘文凭的搀扶下,车祸受伤的男子穿上掉落的鞋袜,随后径直走上救护车。车辆快速行驶在回医院的路上,车内医生也在忙碌着,只见刘文凭用双手,从头到脚细细按压,仔细检查患者身体受伤情况。

医生仔细检查患者身体受伤情况。信息时报记者 张漫 摄

同一时间,医院急诊室里,周幼芬结束了白班工作,正在与中班内科医生吴朱满交班。“急诊外科医生与内科医生班次不太一样,外科两班倒,早上8点至下午6点为白班,下午6点至第二天早上8点为夜班。内科医生则三班倒,早上8点至下午3天为早班;下午3点至晚上10点为中班;晚上10点至第二天早上8点为夜班。”谈及班次不同的原因,周幼芬表示,“内科比外科更复杂、病人多、抢救也多,现在科室人手较充裕,内科只用连上7个小时班,医生看病时的精力都很充沛。”

“有两位胸痛病人还在等检查出结果,下午会特别留意。”从早班医生手中接过仍在救治的患者后,吴朱满便开始这一天的工作。“中班7个小时平均会看60名病人,下午5点半门诊下班后,急诊的病人会越来越多。”吴朱满说道。没有120出车安排、诊室没有病人时,其实医生也没有闲着,“一有空,就会看病历、看检查结果,及时跟进检查进展,或者去抢救室帮忙。”

【傍晚6点】

老者晕倒儿女心焦

“有医生在,你们就不用担心!”

下午5点01分,在急诊诊室里忙碌了2个小时的吴朱满,接到120出车通知,一名老者在家中晕倒。赶到事发居民楼,老人已在子女搀扶下缓缓下楼。吴朱满初步检查判断老人情况稳定,便将其接上救护车。询问病史、看病历、测血压、查心电图……一系列的院前检查有序开展。

原来下午4点多,老人突然喘不过气、呼吸困难,继而昏迷,幸好子女在一旁,叫了几秒钟后,老人便恢复清醒,由于担心老人身体,遂呼叫120急救电话。“医生,我老父亲脸色一下子就变白了,突然昏迷,下次要是我们不在身边,又发作了可怎么办?”家属焦急地问道。

询问病史、看病历、测血压、查心电图……一系列的院前检查有序开展。信息时报记者 张漫 摄

“没关系,有我们医生在,你们就不用担心!”吴朱满一句简短有力的回复,瞬间安抚了家属紧张的情绪。面对家属反复不停地询问,在回医院的路上,吴朱满耐心详细地给家属分析老人的病情、下一步的检查处理,以及如何预防此类情况再次发生。救护车内的气氛,逐渐从焦灼状态转为平和,下车时家属已经放下心来。

下午6点,刘文凭已经连续工作10个小时,“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在诊室共看了32名病人,没有一例重症,他们处理完都回家了,我完成交班也可以回家了。”刘文凭轻松地说道,急诊科虽然工作强度大,但医生基本可以按时下班。

“急诊夜班是下午6点开始,这也是一天就诊高峰时段。通常别人下班的时候,我们开始上班。”次日下午6点,休息了一整天、恢复精力的刘文凭再次回到医院。接下来的这个夜晚,他将与其他医生一同为患者守夜。

【深夜10点】

救护车遇堵车高峰

“能不响铃就不响,尽量不打扰居民休息”

夜色渐深,急诊大厅依然人流如织,每隔几分钟便有新的病患走进,打着吊针的孩子躺在父母的怀抱里安静地看动画片,坐在轮椅上的病患与陪人轻声交谈,病床上的患者则浅浅地睡着,医生在诊室、抢救室之间来回穿梭,依稀能听到空调、风扇哗哗的气流声。

晚上9点05分,一辆驶往华南理工大学东区游泳池的救护车在马路上疾驰。“你好,我是120救护车,路上很堵车,我们正全力赶往现场,请问病人情况如何?”车内护士在与现场沟通,刘文凭凝神听着泳池受伤者的伤情,设想应对方法。“一般情况下,救护车能不响铃就不响,尽量不打扰到周围居民休息。只有严重堵车时才会响铃,遇上病情危重的甚至会请交警开路。”他补充道,很多时候堵车,市民会自发让出一条小通道,供救护车穿梭其中,快速通行。

医生为泳池受伤的患者简单包扎。信息时报记者 张漫 摄

120救护车赶到泳池时,患者受伤的左脚已简单止血,因踢到泳池瓷砖而割掉的皮肉也已装好。刘文凭为其简单包扎后,便带回医院进一步处理。在清创室明亮灯光下,刘文凭为患者脚后跟割裂伤口仔细消毒清理。“本以为是简单割伤,实际比想象中严重,伤口面积有3X4厘米大小,深度可见肌肉,必须联系急诊手术缝合。”刘文凭说道。

深夜10点,几位外院转来的病人陆续被推进抢救室,吴朱满从中班医生手中接过病人,开始了他的守夜。

【凌晨1点】

急诊安静了医生仍很忙

“我要守着她的命,平安活到天亮”

午夜,天空下起小雨,偶尔有几名患者冒雨而来,诊室变得安静起来。“往常忙的时候,从下午6点上班,不停地看病人,一直到凌晨两三点,才会看完最后一个病人。今天凌晨一点多,外科病人就少起来了。”刘文凭将最后一名病人妥善安置后,决定去值班室休息片刻,如有病人来,护士会第一时间将他叫醒。

“今晚特别忙,抢救室有硬仗要打,得打足精神!”另一边,吴朱满趁诊室没有病人的间隙,迅速到休息室吃了些东西补充体力。无论是外科还是内科,夜班都要比白班任务更重,虽然诊室的病人少起来,但一名医生需要同时负责起120出车、诊室、抢救室的救治任务。

深夜,坐在电脑前的吴朱满眉头紧锁,“抢救室里有几位病人,是其他医院解决不了转送过来的,目前都还没有去向,要规划好明天去哪个科室。”吴朱满表示,急诊属于门诊系统,夜班能做的,就是尽量控制病情,不给白班同事添麻烦,既要给病人一个交代,也要给同事一个交代。而这一夜,吴朱满几乎没有阖眼。

【凌晨4点】

男子夜里兼职遭车祸

“已经没有大碍了,你可以回家了!”

虽然在夜间,医生可以在值班室休息,但睡得其实并不安稳。“我是凌晨1点多躺下的,心里想着一些事睡不着,感觉快要睡着的时候,护士就来叫了,躺下不到半个小时。”刘文凭说道。被突然叫醒,却也不见丝毫脾气,他说,“急诊工作就是这样,我们早已习惯被叫醒,深夜里经常每半个小时来一位病人,睡不睡都没关系,把病人看好就好。”

凌晨4点,一名为生活奔波的兼职外卖员,骑着电动车在上坡路上被撞。刘文凭跟随120救护车赶至现场时,男子还算清醒,正独自蜷缩在马路边浑身颤抖,白色的上衣满是灰尘,头部、额头可见明显的血痕,口罩的一角沾上鲜血,四肢则多有擦伤。见此,刘文凭立即上前扶住男子肩膀,并蹲下仔细检查伤口,简单包扎好受伤的头部后,带上救护车。

医生为男子擦拭血迹、消毒、缝合、包扎。信息时报记者 张漫 摄

男子身上伤口较多,擦拭血迹、消毒、缝合、包扎的过程有些漫长。正值青壮年的硬汉强忍着疼痛,止不住地颤抖的身躯暴露了他的疼痛,刘文凭用厚被子将他盖住,像朋友一般与他闲聊,一句“怎么这么拼呀”,缓缓引导患者说出自己的故事,他渐渐放松下来。凌晨5点多,外伤处理完毕,其他检查结果也显示并无异常,刘文凭对患者说,“已经没有什么大碍了,你可以回家了!”

相比白天救护车出车,夜间出车处理的病情会更为复杂。“没有人愿意大半夜去医院,只有病情严重地身体受不住,或者突发意外的人才会在夜里呼叫120,所以即便是夜间出车,医生也不能有任何的掉以轻心。”刘文凭坦言,深夜工作体力确实不如白天,但一般在非常忙碌、精神高度紧张的时候,是感觉不到累的,只有闲下来后,眼睛才会有一些酸痛。

【清晨6点】

救护车2次无功而返

“没能接回病人,内心却有些轻松”

凌晨6点,急诊科变得格外安静,只有抢救室里的监护仪器在滴滴作响。医生休息室里,忙了一整晚的刘文凭实在撑不住,趴在桌子上沉沉睡了过去。不到半小时,他又突然醒来,伸了伸腰,回到诊室查看病人病例。

清晨6点50分,刘文凭再次接到120出车通知,可就在半小时后,救护车与5人急救团队“空车”回到医院。其实急诊出车,并不是每一趟都能接回病人,“跑空”“无功而返”也时有发生。就在记者“沉浸式”采访急诊科医生的24小时里,120救护车无功而返的情况共发生了2次。

记者跟车时注意到,虽然没能接回病人,刘文凭却明显松了一口气,“确认病人是安全的,我们也能尽快回医院处理其它病患。”

【早晨8点】

昼夜不停急诊不休

“急诊的一天,也是急诊的每一天”

早晨8点,又是崭新的一天,工作了整整一夜的急诊科医生到了下班时间。在这一夜里,刘文凭120救护车出车3次,在诊室接诊了34名患者,为5名烫伤、割伤的患者清理包扎伤口;吴朱满没有接到内科出车通知,在抢救室守了患者一整夜,几名危重病人都平安。而白班医生则接过生命接力棒,继续守护生命健康。

这就是急诊科的24小时,也是急诊科的365天。没有太多精心动魄的抢救,有的只是普通人的病痛,以及一线医生默默无闻的坚守。在过去的一年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120救护车共出车3900余次,救治2000余人,平均每月出车300 余次。24名急诊科医生,2022年共接诊92738人,每位医生每月看诊人数约433人。

医师节愿望:

急诊科内科医生周幼芬:

“懵懵懂懂当了医生,眨眼间已从医多年。既然选择了这一行,便爱自己所选,希望每一位病人都能好好的。”

急诊科内科医生吴朱满:

“没有一名医生不希望病人好,希望我们手上的病人都能健健康康回家。医生不是神,不可能每一名病人都抢救回来,但是对每一位病人都会尽全力抢救。”

急诊科外科医生刘文凭:

“在不应该出现的地方出现,才会有意外。无论多累多忙,都希望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身安全。”

上一篇:

pioneer是什么牌子

下一篇:

最后一页

x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