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甲壳亚门
多甲总纲
软甲纲
真软甲亚纲
真虾总目
十足目
腹胚亚目
真虾下目
匙指虾总科
匙指虾科
匙指虾科(学名:Atyidae)是十足目真虾下目的一个科,存在于全世界热带及大多数温带的淡水水域,只有极少量生存于海水中。匙指虾科是匙指虾总科(Atyoidea)之下唯一的一个科。观赏水族市场之黑壳虾、玫瑰虾、大和藻虾、苏虾、水晶虾、蜜蜂虾皆属于此分类,但螯虾不是。
米虾属(学名:Caridina)是真虾下目匙指虾科之下一个淡水虾类的属。这些物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大洋洲及非洲的热带或亚热带水域,营滤食、杂食动物或腐食生活。它们的头胸甲的长度从0.9–9.8mm(广东米虾,C. cantonensis)到1.2–7.4mm(C. serrata)不等。
多齿米虾(学名:Caridinamultidentata),又称大和藻虾、大和米虾、日本米虾。为匙指虾科米虾属的一种,属于洄游型淡水虾,成虾生活在干净的溪流里,母虾抱卵至成熟后会将幼虾释放到水中,幼虾随着水流入海水当中,幼虾在海水当中度过浮游时期,经过蜕皮成为稚虾,找寻溪流入海处上溯至溪流中生活。可作为自然环境的生物指标,体长约2至5公分。淡水水族观赏玩家多将其视为水草缸中的清道夫,其体侧有数条虚线或成点状分布的斑纹,其表面颜色偏向银色或灰色,具观赏价值。市面上所贩售的个体多为野外采捕,而这些业者的采捕行为对于野外的族群及栖地是极大破坏。洄游型米虾的繁殖较陆封型来的困难,在人工繁殖量产上仍在努力。
多齿米虾的学名在2006年由“Caridinajaponica”改为“Caridina multidentata”。
三间米虾(学名:Caridinatrifasciata,是匙指虾科米虾属的一种,2003年首次于香港水域发现。仅在香港七条溪流中及横琴岛有分布。在横琴岛上的群落正因过量捕捞而令数目急剧下降,而在IUCN红色名录中列为易危物种。
截至2003年,香港约有4种的匙指虾科的淡水米虾,包括锯齿米虾(C. serrata)、广东米虾(C. cantonensis)、剑额米虾(C. lanceifrons)及归还米虾(C. apodosis)等。在2003年的一次野外考察中发现了三纹米虾,其腹部有明显的深蓝色三节条纹而与其他米虾物种有明显分别。及后在进行进一步的解剖检验后确认为新种,于2003年进行正式描述。其种加词trifasciata即以此特征命名。当中tri表示三,fascia即带或纹,合称即为三纹米虾。分布于香港与分布于珠海横琴岛的族群在体色上有分别,香港族群的条纹相对横琴的为窄。
三纹米虾仅在香港的五个溪流及横琴岛上一条溪流中生活。分别是新界的数条溪流。在珠海附近的横琴岛上亦有出没纪录。根据评估,在横琴岛上因鱼业活动频繁,在其上的三纹米虾被过度捕捞以作喂养观赏鱼类之用,其数目正急剧减少。
在IUCN红色名录中列为易危物种,因在评核时仅在香港的五个溪流及横琴岛上一条溪流中生活,而在横琴岛上的群落则被大量捕捞以令数量急剧下降。香港赛马会原定于滘西洲与建高尔夫球学院,并已申请环境许可证。但因环保人士及后提出该区的生态重要性才令香港赛马会重新进行环境评估,并发现滘西洲内有大量易危的三纹米虾,在岛上的分布亦增加至五条,表示滘西洲是这种香港原生物种的重要栖息地。香港赛马会建议将三纹米虾进行迁地保育,但有环保团体对此计划的可行性表示质疑。
典型米虾(学名:Caridinatypus)是匙指虾科米虾属的一种动物。米虾,生活于溪流的中下游河段碎石地质的环境中,平常在石上、石缝间、水草间爬行。常见的观赏米虾品种有:黑壳虾、樱花虾、极火虾、烤漆虾、蓝丝绒虾、蓝精灵虾、蓝宝石虾、蓝琉璃虾、红琉璃虾、雪球虾、巧克力虾等。
米虾为大卵繁殖,全程抱卵孵化都在淡水,是常见且容易饲养的观赏虾类型。
额角短而直,约伸至第1触角柄第1节末端到第2节中部,末半稍向下低垂,末端尖,略呈剑形;上缘光滑无齿;下缘具1—4齿,极少数个体可见6齿。头胸甲的前侧角圆,不具颊刺。
尾节亚距形,长约为末端宽的3.4倍,背侧具4—7对刺,约位于末端的2/3。末端圆凸,中央背侧具1小尖突,外后刺短小,仅侧刺长的1/4—1/5,末缘刺5对。侧刺明显地粗壮,稍短且粗于间刺。间刺细长,4对,近等长,细,但稍长于侧刺。肛前脊钝圆,顶端生刚毛丛。
眼发达。柄刺约伸到第1触角柄基节的2/3处,约为基节的0.84倍,第1节约为第2节的1.5倍,第2节与第3节近等长,基节的前侧角锐尖,前伸不超出第2节的1/4。在第2触角基部、触角柄的外缘具1大而锐的刺,鳞片长约为宽的3.4倍。右大额切齿具6齿。第1颚足内肢的外末角具1角状突起。第3颚足约伸至第1触角柄的末端或稍微超出;末节最短,末3节最长,末节末端为爪状,末腹缘具5个短刺。
第1步足短粗,指节末端伸至第1触角柄第1节的末端;长节短于螯,腕节末缘深深的凹陷,长约为宽的1.5倍,约等于或稍短于长节,但短于螯,螯长约为宽的2倍,指节短于掌部。第2步足细长,指节约伸至第1触角柄的末端;长节与指节约等长,腕节末缘稍凹陷,长约为宽的5.4倍,长于长节和螯,螯长约为宽的2.6倍,指节清楚的长于掌部。第3步足掌节约近一半超出第1触角柄的末端;长节约为掌节的1.5倍,腹缘具3刺,腕节约为掌节的0.9倍,末腹角具1刺,掌节约为指节的3.8倍,后缘具许多刺,指节长约为宽的3.2倍,腹缘具5—6刺。第5步足掌节末端伸至第1触角柄的末缘;掌节为指节的3.2—3.5倍,指节长约为宽的5.4倍,后缘具100个左右的疏状刺。
雄性第1腹肢内肢略呈叶片状,内侧缘具细长的刺毛,外侧缘为细长的羽状刚毛,由内侧末端伸出一内附肢,有约1/2—1/3超出内肢的末缘。第2腹肢雄附肢呈棒状,约伸至内肢的2/3,长约宽的6倍,约为内附肢的2倍;内侧和末端均具细长的活动刺。
尾肢外肢的端叶缝具20—23个活动刺。
体长 15—36mm。
卵小而数多,卵径为0.2mm×0.4mm。
体色:中、小个体体色为半透明,成熟雌性呈深棕色。
米虾为大卵繁殖,全程抱卵孵化都在淡水,是常见且容易饲养的观赏虾类型。
国内分布:大陆、台湾(花莲、屏东)。
新米虾属(学名:Neocaridina)是十足目真虾下目匙指虾科的一个属,于1938年由久保从原来的米虾属分出来。这两个品种的主要差异在于:新米虾的公虾在第一腹足会有特化的膨大现象,而米虾属的公虾则没有这个特征。
多齿新米虾(学名:Neocaridinadenticulata),属于匙指虾科新米虾属,陆封型淡水虾种,分布于越南、中国、日本及韩国。具协助清除残饵、藻类之功用,可混养于水族箱作为鱼缸之清道夫,或是作为中大型肉食性鱼类的饵料;但个体食藻种类与食量不敌大和藻虾,因为价格便宜、容易饲养而以量取胜。其近亲异足新米虾拥有各体色变种相当受水族玩家欢迎,其中尤以红色系变种“玫瑰虾”最为常见。
额角平直或稍向下弯,上缘前端约五分之一范围内不具额齿。尾柄末缘呈三角形,中央后缘具有一不可动棘。体色变化多,大致有红棕色、深蓝色、深绿色至黑褐色,大型之抱卵雌虾体色较深,中、小型及雄性个体稍呈半透明。成虾体型约1-2公分。以藻类或有机碎屑为食,并且为其他大型鱼虾之食物。
多齿新米虾主要分布在稍具海拔的山涧沟渠,或是水流速度较缓的小溪流中;部分河川下游或出海口虽然亦有分布,但却因为单位面积分布的个体数量稀疏,对于采集者而言不具收成效益,因此台湾市面上所贩售的黑壳虾,几乎全数来自野生采集,同时采集地点又多集中于中部或东部山区。
由于多齿新米虾的栖息环境较为特殊,因此这类小型米虾或新米虾,多数喜好凉爽、流动且富于溶氧的洁净环境,然而这种特殊的栖息环境,却让它们恰好适应许多以低温方式⼤量栽植水生植物的造景缸中;特别是许多对温度敏感,同时枝叶较为密集的水草或苔藓,往往需要这类能在低温环境努力工作的黑壳虾,负担清除附着性藻类的重责大任。
母虾性成熟时,在背部、头部后方有一块变色部位,那是卵巢。母虾通常比公虾大,在繁殖时会在腹部抱住受精卵,虾卵在孵化过程中逐渐变色,直到仔虾孵出后脱离母体自行求生。
a.观赏虾
一般多齿新米虾呈透明状,体色主要为黄褐色,体表分布有不同规则与大小的斑纹,另有偏黑、绿、红等个体出现。
b.生物指标
目前研究显示,低浓度的外因性内分泌干扰物质或氨就会对多齿新米虾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包括抑制成长与繁殖能力,故调查河川内多齿新米虾的存在与否及族群数量,可用于研判河川水质受污染的程度。。
异足新米虾(学名:Neocaridinadavidi),属于匙指虾科新米虾属,陆封型淡水虾种,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夏威夷。拥有各体色变种相当受水族玩家欢迎,其中尤以红色系变种“玫瑰虾”最为常见。
成年的异足新米虾全长可长到约4公分长,异足新米虾较喜欢生活在PH值6.5-8的干净水质中,中性和弱碱性,温度14°C-29°C 之间,最舒适的温度是22°C。
一般的异足新米虾体色多为黄褐色,体表分布有不同规则与大小的斑纹,有时体色会因环境和交配等因素产生偏黑、绿、红等个体出现。因颜色具多样化,业者以人工不断挑选培育出五彩缤纷的彩色米虾,包括极火虾、香吉士虾、黄金米虾、蓝丝绒虾、巧克力虾、黑巧克力虾、血腥玛丽虾及琉璃虾、雪球虾等等,改良出的品种多达20余种,创造台湾观赏虾养殖潮流,并且热销欧美日等国家。还具有帮忙清除残饵、藻类之功用,可做为与小型鱼类混养于水族箱作为鱼缸之清道夫之用,以及作为中大型肉食性鱼类的饵料;但个体食藻种类与多齿新米虾一样食量不敌大和藻虾,因为价格便宜、饲养起来以量取胜。
细肢新米虾(学名:Neocaridinagracilipoda),为十足目、匙指虾科的其中一种。
额角侧面观窄,超出第1触角柄第2节的末端,有的可伸到第3节的末端;上缘具12—19(多为14—18)齿,有3—4齿在眼眶后缘的头胸甲上;下缘具2—6(多为2—3)齿。头胸甲的前侧角具颊刺。
尾节背面具5—7对背侧刺,末端背侧中央具1三角形的短刺突,后缘具4对刺。侧剌粗大,约为外后刺的3.6倍。间刺3对,外间刺稍短。肛前脊末端圆钝,无刺,上生一丛刚毛。
刺柄超出角膜的末缘,约为基节的2/3;第1节约为第2节的2.1倍,第2节约为第3节的1.1倍。第2触角鳞片长约为宽的3.2—3.5倍。第1颚足(图44e)内肢的外末角圆,不具角状突起。第3颚足约伸至第1触角柄的末端;末节稍长于末2节,末节末端爪状,末腹缘具6—8枚短刺。
第1步足较短粗,约伸至第1触角柄第1节的3/4处,或达角膜的末缘;腕节末缘深凹,长约为宽的1.7—1.8倍,稍短于长节,螯长于腕节,长约为宽的2—2.2倍,指节长于掌部。第2步足较细长,约伸至第1触角柄第2节的中部;腕节末缘稍凹陷,长约为末端宽的3.9—4.2倍,长于螯和长节,螯长约为宽的2.4倍,指节约为掌部的1.4倍。第3对步足最为粗长,但两性长度相似,均伸至第1触角柄的末端;雄性长节腹缘具3刺,腕节约为指节的2.4倍,掌节直,末端亦不膨大,长约为末端宽的9倍,约为指节的2.7—3.1倍,指节(图44i)不宽阔,长约为宽的4.1倍,腹缘具6—8刺,末腹缘的数刺短小无明显地弯曲。雌性的和雄性的一样。第5步足约伸至第1触角柄第1节的末端;长节腹缘具3刺,腕节约为指节长的1.6倍,掌节长约为末端宽的10倍,约为指节的2.2—2.4倍,指节长约为宽的4.4倍,腹缘具56—68个疏状刺。
雄性第1腹肢内肢延长,成体略呈长卵圆形,其比例随个体的增大而略变短,成体长约为最大宽的1.8—2.0倍,基部内侧在自然状态下即可见到一圆弧形的突出。第2腹肢雄附肢呈长锤形,短而细小,伸不到内肢的中部,背和腹侧的末端与内缘具细长的活动刺,数少;内附肢粗而长,伸至或超出雄附肢的末端,内末缘具多数小钩。
尾肢外肢的端叶缝具13—16个活动刺。
体长 18—23mm。
卵径为0.74mm—0.84mm×1.14mm—1.23mm。
生活于山区的水塘或清澈溪流的缓流处,常生活于草丛中,或在石上、石缝间爬行。
四川(筠连),福建(上杭、武夷),广东(惠东)。